倾情描绘中国工业新征程

作者: 来源: 2020-03-20 10:56:07

 

核心阅读

  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与时俱进,创作者以敏锐的时代感瞭望全景,积极把握新的典型形象,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

  注重作品选题典型性、注重在现实与历史交织中书写对象、准确把握作品价值取向,是优秀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经验

  优秀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是专业性、时代性和文学性的有机融合,要注意遵循文学写作基本规律,即注重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

  

  进入21世纪,中国工业迅速崛起,取得辉煌成就。报告文学作家热切关注中国工业文明的飞跃,工业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数量持续增长。新时代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将专业性、时代性和文学性有机融合,讲述中国制造的精彩故事,展现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和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,成为近年现实题材文学创作一个亮点。

时代向前迈进,助推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

  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升温,离不开中国工业大步向前的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作为世界工业大国的中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。在多种文学体裁中,有“时代文体”之称的报告文学具有更真实、更快速、更生动反映重大现实题材的文体优势。题材之重大与文体之优长相得益彰,共同托举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。

  一批知名作家积极投身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,发挥引领作用。曾创作报告文学《部长与国家》,塑造老一代石油人形象并获鲁迅文学奖的何建明,进一步拓展石油题材,创作出“大庆60年纪事”《石油圣城》。早先关注钢铁工业、创作钢铁题材报告文学《钢铁是这样炼成的》《宝山》的李春雷,最新推出《北汽时代》,继续叙写跌宕起伏、豪迈开新的中国创业故事。

  近年来主题出版和主题写作计划重点关注、扶持报告文学创作,如工信部、中国作协等组织的“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”已连续举办两届。其中,报告文学领域表现突出,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,一批有潜力的作家脱颖而出。《鲲鹏起兮——大型运输机运20研制纪实》《大机车》《祖国至上——战略科学家黄大年“飞行记录”》《国家记忆——揭秘“中国核武器”》《筑梦九天——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纪实》《国家责任》等获奖作品,着力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,彰显中国工业竞争力,抒发对工业强国梦的美好憧憬。

全景式把握,别开生面地讲述奋斗创新故事

  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工业结构发生巨变,新型工业业态大量涌现,突破以往工业格局。不拘囿于传统新闻通讯式写法,也不仅仅表现传统产业工人形象,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与时俱进,创作者以敏锐的时代感瞭望全景,积极把握新的典型形象,作品呈现鲜明时代特色。

  报告文学具有非虚构性文体属性,题材的选择对作品价值高下具有重要意义。作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作者对写作材料的挖掘能力、组织能力以及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的能力。一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一定成绩,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。

  注重作品选题典型性。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写作既具有行业性、专业性,又具有时代特征。这就要求报告文学作家把握现代工业发展大势,选取最具时代特色、最具典型意义的领域作为写作对象。当前,除关注能源工业、钢铁工业、机械工业等传统工业,作家们将更多目光聚焦于世界科技前沿的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机械、新交通和重大工程等现代高新工业,书写高铁、航天、大飞机、机器人、无人机、可燃冰、碳纤维、超级计算机、智能汽车等领域,如陈南辉的《国家名片》、王雄的《中国速度》、王鸿鹏和马娜的《中国机器人》、李青松的《智慧之翼》、陈新的《C919,飞向蓝天》等,为读者呈现多姿多彩的当代工业前沿景象。

  注重在现实与历史交织中书写对象。工业发展水平关系国家整体实力,行业和企业历史往往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缩影。一些报告文学作家有意识地将写作对象置于历史发展坐标中,全面观照、立体透视,避免平面单薄,作品更见厚重。鹤蜚的《大机车》采用史传式结构,叙写大连机车车辆公司百余年的进取与荣光。李春雷的《北汽时代》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北汽负重开新的奋进史为主线,以“北汽老照片”为副线,插叙北汽创业时期的光影记忆。这些作品既有现实品格又有历史韵味,厚重耐读。

  准确把握作品价值取向。报告文学写作要处理好企业、行业和时代大局关系,要从一个企业、一个行业写出时代精神。周建新的《腾笼换鸟》聚焦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组,道出“鸡蛋从里面冲破是重生”的启示,激励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不惧挑战、勇于担当。周桐淦创作《常州进行曲》启示我们,不断追求卓越,由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航行中必须不惧风浪。

身入情入心入,展现中国工业光荣与梦想

  “多工业,少文学”,是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易出现的问题。“工业”是写作素材,“文学”是本质属性,优秀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是专业性、时代性和文学性的有机融合。文学性不仅指语言考究,更重要的是遵循文学写作基本规律,即注重人物塑造、注重叙事结构。

  文学是人学,报告文学要在事中见人,写活人物形象、写出人物精神。报告文学对人物的塑造和表现有其特殊性,不像小说可以通过虚构对人物进行性格化、典型化塑造,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非虚构的,作者对原型人物身入、情入、心入的理解深度、把握程度,将直接影响作品人物塑造水准的高下,直接决定能否创造出真实而独特的“这一个”。

  近年工业题材报告文学在写人、写人的精神方面取得不俗成绩。一类作品如《国家责任》《“民企”国魂》《通往工匠之路有多长》,以人物为主角,致力于挖掘主人公的人生行旅、心路历程,将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相结合,写出人物事业的时代高度和精神高度。《通往工匠之路有多长》塑造央企楷模形象,通过“这一个”大力弘扬工匠精神。还有一类作品如《中国核奇迹》《大桥》,以工程技术为“主角”,涉及人物众多。这类作品容易写成“见事不见人”的行业发展史,但创作者们都以娴熟的文学技巧将群像巧妙地编织进去。这两类优秀作品都能够深入挖掘真实故事,发现人物品格与时代精神交汇点,表现人们追求梦想、不懈进取、实业报国的精神,充满文学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。

  报告文学文学性还体现在故事讲述的艺术。工业领域尤其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强专业性,如果处理不好,容易造成写作和阅读障碍。这就需要创作者根据客观实际和写作需要,对原材料进行消化取舍和结构化处理,突出作品艺术表现力。陈新的《C919,飞向蓝天》讲述“制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”梦想成真的艰辛历程。开篇推出一位老人热泪盈眶的特写镜头,结尾处补叙这位老人身着正装,饱含真情地演奏小提琴曲《我爱你,中国》。这种艺术化叙事以写实为基础,生发出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,读来别有滋味。报告文学作家需在非虚构叙事的故事性和丰富性上持续开拓,让工业题材报告文学更加可亲可读。

  中国工业发展日新月异,呼唤报告文学作家与时俱进、深入追踪,倾情描绘工业前进步伐,展现中国工业光荣与梦想,以文学精品谱写新时代工业文明新篇章。

  (作者单位:《东吴学术》编辑部)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0年03月20日 20 版)

 

相关文章